膿包瘡的癥狀是什么?膿包瘡怎么治療?

膿包瘡的癥狀是什么?膿包瘡怎么治療?

膿包瘡

  膿皰瘡是一種常見的急性化膿性皮膚病,俗稱“黃水瘡”。具有接觸傳染和自體接種感染的特性,易在兒童中流行。病原菌主要為凝固梅陽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單獨或混合感染。夏、秋季節氣溫高、濕度大,皮膚浸漬等,都易使病菌侵入皮膚繁殖,為促發本病創造有利條件。

目錄

1.膿包瘡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膿包瘡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膿包瘡有哪些典型癥狀
4.膿包瘡應該如何預防
5.膿包瘡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膿包瘡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膿包瘡的常規方法

1.膿包瘡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者約占50%-70%,其次是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兩者亦可混合感染。溫度較高、出汗較多和皮膚出現浸漬時有利于細菌在局部繁殖;患者瘙癢性皮膚病時,瘙癢可破壞皮膚屏障而利于細菌定植。

  本病可通過密切接觸或自身接種傳播。細菌主要侵犯表皮,引起化膿性炎癥;凝固酶陽性噬菌體2組71型金葡萄菌可產生表皮波脫素,引起毒血癥及全身泛發性表皮松解壞死;抵抗力低下患者,細菌可入血引起菌血癥或敗血癥;少數患者可誘發腎炎或風濕熱。

2.膿包瘡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如被擠壓或挑刺,感染容易沿內眥靜脈和眼靜脈進入顱內的海綿狀靜脈竇,引起化膿性海綿狀靜脈竇炎,出現延及眼部及其周圍組織的進行性紅腫和硬結,伴疼痛和壓痛,并有頭痛、寒戰、高熱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嚴重,死亡率很高。一般極少出現嚴重的并發癥。但若機體免疫極度低下,或對癤不恰當的擠壓,使膿栓入血,病菌隨血液播散,亦可引發癤病、敗血癥和顱內感染等嚴重情況。

3.膿包瘡有哪些典型癥狀

  特征為丘疹、水皰或膿包,易破潰后成膿痂、系接觸傳染,蔓延迅速,可在兒童中流行。

  1、大皰型膿皰瘡:初為散在小水皰,很快擴大、化膿,成為膿皰或膿性大皰。皰壁比較松弛,看似起皺。皰內膿液常沉積在底部或下半部,呈半月形。皰壁很薄,易破潰流膿,露出糜爛面,干后形成黃色膿痂。有時痂下膿液向四周溢出,在周圍發生新的水皰、膿皰,排列成環形、弧形,又稱環狀膿皰瘡。好發于面、頭、四肢等露出部位,自覺瘙癢,一般無全身癥狀。多發生于2~8歲兒童,好發于暴露部位,如頭面、四肢,也可波及全身,初為紅斑或水皰,迅即變為膿皰,米粒至黃豆大,周圍有紅暈,皰壁松弛,皰內膿汁沉積于皰底,上部為透明液體,形成半月形,皰膜破裂后露出糜爛面,干燥后形成蜜黃色膿痂,自覺瘙癢,故而搔抓后易自我傳染,向周圍蔓延。

  2、膿痂性膿皰瘡:在紅斑的基礎上發生薄壁的水皰,迅速轉變為膿皰,周圍有明顯的紅暈,膿皰破后其滲液干燥結成蜜黃色厚痂,痂不斷向四周擴張與鄰近皮損互相融合。本型好發于面部,尤其是口周、鼻孔周圍及耳廓部位多見,亦可發生于四肢。由于瘙癢明顯,常因搔抓而將細菌接種到其他部位而發生新的皮疹。陳舊的結痂一般約6~10天自然脫落而愈,不留疤痕。在紅斑基礎上出現水皰,迅即轉為膿皰,膿汁較粘稠,周圍炎性紅暈明顯,干燥后結有蜜黃色厚痂,約一周左右,痂脫而愈,不留疤痕。

4.膿包瘡應該如何預防

  1、普及衛生教育,尤其對托兒,所、幼兒園的保育員、教養員,以防本病流行。

  2、注意清潔衛生,經常修剪指甲,勤洗手、勤洗澡、勤換衣服。

  3、保護皮膚完整,即使皮膚有極細小的破損,也應及時涂些紅藥水或龍膽紫,以防感染。如有濕疹、蟲咬皮炎等瘙癢性皮膚病,應早期積極治療,切忌搔抓。在暑天,防痱治痱對預防本病有重要意義。

  4、產房嬰兒室、托兒所或幼兒園如有發病應及時隔離治療,嚴密消毒。

5.膿包瘡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膿包瘡的診斷除了依靠臨床表現外,檢查:皮損、皮膚涂片顯微鏡檢查、皮膚真菌鏡檢、皮膚病的物理檢查、膿汁和創傷感染標本細菌學檢查。

6.膿包瘡病人的飲食宜忌

  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可以多吃點番茄、胡蘿卜、大白菜、冬瓜等食物;同時可以適當的加強營養,多吃點豆漿、魚類等,但要注意不宜食入過多的糖和脂肪,因為這些疾病的發生多與糖代謝和脂代謝有關,多脂多糖的食物能使病情加重。

7.西醫治療膿包瘡的常規方法

  一、西醫藥治療

  1、全身治療

  對于皮損廣泛,伴有發熱或淋巴結炎者,可給予磺胺藥或抗生素制劑。

  2、局部治療

  以殺菌、消炎、止癢、干燥為原則。皰壁未破者可外搽1%樟腦、10%硫黃爐甘石洗劑,每日數次。皰壁已破形成糜爛面或結痂者,可先以O.1%利凡諾溶液濕敷,敷后外用O.5%新霉素軟膏或百多邦軟膏、環丙沙星軟膏等,亦可用2%龍膽紫溶液。

  二、中醫藥治療

  1、內治法

  癥見膿皰周圍有炎性紅暈,破后糜爛結膿痂,可伴發熱、口渴、納呆、便干尿黃,舌紅、苔薄黃,脈滑數。癥屬肺胃濕熱,外感毒邪。

  (1)治法:清熱解毒利濕。

  (2)方藥:蒲公英10克、地丁10克、野菊花10克、金銀花10克、黃芩10克、生地10克、澤瀉10克、滑石30克包煎、、生甘草6克。

  2、外治法

  (1)如意金黃散以涼茶調后外搽患處。

  (2)馬齒莧30克、苦參30克,水煎濕敷患處。

  (3)顛倒散大黃、硫黃各等份、洗劑外搽。